★ 目录 ★
01 | 特朗普盼中国大幅增加美大豆订单 减少贸易逆差 |
02 | 关于防止西班牙高致病性禽流感传入我国的公告 |
03 | 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7月上行 |
04 | 猪价跌破14元创年内新低!生猪“反内卷”大幕开启 |
特朗普盼中国大幅增加美大豆订单 减少贸易逆差
美国总统特朗普深夜发文说,希望中国能迅速将美国大豆订单量增加四倍,以大幅减少贸易逆差,“我们将提供快速服务,感谢习近平主席”。
特朗普当地时间星期天(8月10日)深夜11时许(新加坡时间11日11时许)在自家社交媒体平台Truth Social发文称,中国正担忧大豆短缺问题。“我们的伟大农民生产出最优质的大豆。我希望中国能迅速将大豆订单量增加四倍。”
他说:“这也是大幅减少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一种方式。我们将提供快速服务。感谢习近平主席。”
路透社5月曾报道,作为美国大豆出口的最大单一市场,中国曾在上一个销售年度吸收超过一半的美豆出口量;但目前,约七成的大豆进口来自巴西。相较于美国农民仍面临关税壁垒,巴西豆不仅免税、价格更低,还有稳定供应优势,这使美豆在华复苏难度加剧。
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6月出席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2025年度庆典晚宴并发表演讲时说,贸易逆差不等于吃亏,并质问美国:“我(中国)想买的你(美国)不卖,光靠大豆、牛肉怎么解决逆差?”
美国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对华商品贸易逆差为2954亿美元(3794亿新元)。
美国6月对华贸易逆差下降约三分之一至95亿美元,创下21年来的最低水平。在连续五个月下降后,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已缩减222亿美元,降幅达70%。
特朗普上周二(8月5日)接受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访问时说:“他(习近平)要求举行会晤,如果我们达成协议,我很可能在年底前与他会面。如果我们无法达成协议,我就不会举行会晤。”
特朗普当时也说:“我们非常接近达成协议。我们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好。”
马来西亚首相安华上周五(8月8日)透露,特朗普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料将出席今年10月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亚细安及系列峰会,这意味着“特习会”可能在吉隆坡举行。
消息来源:联合早报
发布时间:2025年8月11日 12点09分
海关总署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5年第170号
(关于防止西班牙高致病性禽流感传入我国的公告)
近日,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发布信息,西班牙发生家禽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为防止疫情传入,保护我国畜牧业安全和生物安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现公告如下:
一、禁止直接或间接从西班牙输入禽及相关产品(源于禽未经加工或者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疫病的产品)。
二、禁止寄递或携带来自西班牙的禽及相关产品入境,一经发现一律作退回或销毁处理。
三、来自西班牙的进境船舶、航空器等运输工具上卸下的动植物性废弃物、泔水等,一律在海关的监督下作除害处理,不得擅自抛弃。
四、对边防检查等部门截获的非法入境的来自西班牙的禽及相关产品,一律在海关的监督下作销毁处理。
五、凡违反上述规定者,由海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处理。
六、各级海关、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分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有关规定,密切配合,做好检疫、防疫和监督工作。
本公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特此公告。
海关总署 农业农村部
2025年8月7日
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7月上行
联合国粮农组织8日披露,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7月平均为130.1点,较6月上涨1.6%。此番上涨主要由肉类和植物油国际价格上涨驱动。
肉类价格指数7月平均为127.3点,较6月上涨1.2%,创下历史新高。7月涨幅主要受牛肉和羊肉价格上涨推动,其背后是强劲的进口需求,尤其是来自中国和美国的进口需求。禽肉价格小幅走高,部分源于巴西在重获高致病性禽流感无疫区状态后,多个主要贸易伙伴逐步恢复自巴西的禽肉进口。相比之下,猪肉价格下跌,原因是全球需求低迷而供应保持充足,尤其是在欧盟。
植物油价格指数7月平均为166.8点,环比上涨7.1%,达到三年高位。7月涨幅主要反映出棕榈油、大豆油和葵花籽油报价上涨。其中,国际棕榈油价格上行的主要原因是强劲的进口需求与扩大的价格优势。与此同时,美洲生物燃料行业对原料需求坚挺的前景支撑了大豆油报价。葵花籽油价格上涨则源于黑海地区季节性供应趋紧。
乳制品价格指数7月平均为155.3点,较6月微降0.1%,自2024年4月以来首次出现环比跌幅。黄油和奶粉国际价格下跌,反映出充足的出口供应及低迷的进口需求,尤其是亚洲的需求。相比之下,国际奶酪价格继续上涨,原因是来自亚洲和近东市场的需求强劲,同时欧盟出口供应收紧。
食糖价格指数7月平均为103.3点,环比微降0.2%,连续第五个月下跌。2025/2026年度全球食糖产量有望复苏的预测(主要是巴西、印度和泰国)对全球糖价形成下行压力,但全球食糖进口需求反弹迹象则限制了糖价的总体跌幅。
谷物价格指数7月平均为106.5点,较6月下降0.8%。小麦和高粱价格跌幅超过玉米和大麦价格涨幅。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年8月8日 22点27分
猪价跌破14元创年内新低!生猪“反内卷”大幕开启
生猪价格创下年内新低的背景下,行业去产能大幕拉开。农业农村部最新调度显示,当前,我国生猪产能阶段性偏高,为防范生产大起大落、价格大涨大跌风险,将实施生猪产能综合调控,引导调减约100万头能繁母猪。
中国养猪网数据显示,8月10日,国内生猪(外三元)报13.77元/公斤,环比、同比分别下跌约8.3%、33.6%。猪价跌“麻”了的同时,生猪行业“反内卷”政策加速落地,政策旨在引导行业减母猪、控二育、降体重。但目前生猪产业正处于第六轮“猪周期”,猪肉供强需弱的现实情况尚未得到有效改善,充裕的供给叠加夏季猪肉消费淡季,使得猪价低迷,上市猪企7月份的生猪销售收入普遍同比两位数下跌。
能繁母猪是远期生猪产能的核心指标,这意味着本轮控产减产保猪价,可能是一个长期任务。市场分析认为,国家实施生猪产能综合调控,正在通过政策的坚定护航与产业的积极协同,促进生猪市场逐步摆脱“大起大落”的周期困境,迈向“稳定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过去,生猪养殖的投资主线是成长和周期,未来,具备强成本和现金流能力的规模化上市猪企的利润中枢有望逐步抬高。
政策调控影响中长期猪价
能繁母猪存栏是生猪供应的“总开关”,直接决定10个月后的商品猪出栏规模,若调减能繁母猪存量,10个月后生猪出栏量将相应减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末全国存栏生猪4.24亿头,增长2.2%。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043万头,为正常保有量的103.7%,接近产能调控合理区域上限。
这意味着,下半年和明年春节后生猪出栏将明显增加,由于生猪的自然生长周期,从现在开始调减能繁母猪产能,调控效果将于10个月后落地。
在国内猪肉弱需求、强供给的背景下,年内生猪价格持续走低,尤其是进入7月猪肉消费淡季以来,消费不振使得猪价进一步走低。中国养猪网数据显示,截至8月10日,生猪(外三元,下同)报13.77元/公斤,创下年内新低,较年初累计下跌约13.9%,且跌破全行业盈亏平衡线。
某农业分析师对第一财经表示,距离“金九银十”尚有一段时间,猪肉消费淡季持续或令猪价持续震荡,下行压力犹在。政策积极保持长期调控方向,使得生猪行业有望朝着自律—监管加强—纠偏—稳定的方向运行,行业有望从出栏增长逻辑往价值方向回归,具备成本与资金优势的头部猪企更为受益。
“短期来看,生猪市场近期可能表现出一定的出栏压力,对价格方面也将产生一定影响。基于当前阶段情况,行业产能调控持续性或较强,保猪价可能是一个长期任务。中长期生猪价格主要受到产能变化的影响,如果产能去化幅度较大,远期价格或具备走强空间,因此要观察政策的持续性和落地效果。”上述农业分析师说。
本轮猪周期为第六轮周期,相比过往几轮周期,本轮周期至今呈现周期缩短、短期波动加剧、产能韧性偏强、旺季不旺或淡季不淡的特征。供需格局方面,由于消费缓步复苏,而猪肉供给相对充足,供强需弱的格局显著。
“本轮猪周期与过去五轮周期相比,过往的许多经验无法直接套用。本轮周期内的价格高低点波动已经不那么明显,使得猪价波动不再是影响养殖企业盈利空间的核心因素,取而代之的是成本管控能力。消费市场与过去相比也有明显变化,这涉及居民饮食习惯和整体消费能力。另外,每一轮的疫病与政策对生猪产业供给端都形成冲击,引起供需失衡,上一轮非洲猪瘟后,随着养殖规模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头部养殖企业扩张节奏大幅放缓,持续升级疫病防控体系成为规模化养殖户的经营重点,这也是成本管控的一部分。”上述分析师补充说。
产能调控对上市公司影响几何
产能对猪价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上市猪企的盈利能力。去年二季度开始,上市猪企集体走出业绩亏损的困境,但受猪肉供强需弱影响,高位猪价难以持续,猪价自去年三季度起震荡下跌,从约21.3元/公斤跌至13.77元/公斤,累计跌幅达35.3%。
猪价走低带跌了上市猪企的盈利能力。以牧原股份(002714.SZ)为例,2024年二季度公司扭亏为盈,实现归母净利润32.08亿元,三季度续盈96.52亿元。但两个季度后,牧原股份的业绩环比出现下滑,2024年四季度,该公司季度营收环比增速降至3.16%(前值为30.45%),归母净利润环比减少23.33%,今年一季度的营收、净利润分别环比下跌12.41%、39.85%。温氏股份(300498.SZ)、唐人神(002567.SZ)、天邦食品(002124.SZ)等上市猪企的业绩波动也呈现上述特征。
7~8月是国内猪肉消费的传统淡季,在供给本就充裕的情况下,消费力度稍有滑落,便导致猪价再度下跌。根据中国养猪网数据,国内生猪价格于7月初短暂涨至15.3元/公斤后震荡下跌,月内最低价报13.99元/公斤,月均价格同比下跌逾30%。
截至最新收盘日,上市猪企7月销售简报全部披露,受当月猪价走低与消费淡季影响,多家上市猪企出栏量下跌,有的创下年内次低水平,有的创下年内最低价,销售收入则普遍下跌。
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000876.SZ)等三大猪企7月生猪销售收入环比、同比均下降。7月,牧原股份销售商品猪635.5万头,环比下降9.5%,单月出栏量为3月以来新低,销售均价为14.3元/公斤,同比减少21.86%,实现销售收入116.39亿元,同比减少10.41%。
温氏股份销售生猪316.48万头(其中毛猪和鲜品264.58万头,仔猪51.9万头),实现收入48.77亿元,同比、环比分别下跌8.72%、0.87%。新希望销售生猪130.25万头,销量为3月份以来新低,生猪收入18.02亿元,环比变动-3.67%,同比变动-24.62%。
小市值猪企方面,神农集团(605296.SH)、金新农(002548.SZ)7月的生猪出栏量均创下今年最低,正虹科技(000702.SZ)7月生猪销量环比减少38.65%,唐人神的销量同比下跌14.91%。
上述分析师对记者表示,上市猪企7月销量与收入下滑主要系消费淡季影响,中长期来看,政策调控影响猪肉供给,稳产保价、减产提价是核心思路,政策为猪价托底的同时,可能会烫平猪周期波动,养猪业发展有望进入全新阶段。“产能调控旨在优化行业竞争格局,过去猪肉价格涨跌的同时,养殖散户容易追涨杀跌,若稳产保行执行得当,价格波动收敛,或促进中小养殖户退出市场,规模化养殖格局进一步集中,相关企业的竞争优势将被放大,优质企业的利润底部和盈利中枢或大幅提高,行业有望从高波动的周期性发展进入相对平稳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第一财经
发布时间:2025年8月11日 06点24分
JIEJIA' NEWS
微信号|cccbn888
网站|news.cccbn.com
本文内容来源于已标注的公开渠道,仅作信息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司处理。